公設比一直是購屋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,然而,卻相當多人不知道「公設比」的定義與規範,以及由誰負責制定。所謂的「公設比」,是指一棟建築物中,公共設施的面積佔整棟建築物面積的比例。換句話說,就是公共設施佔整棟建築物總面積的比重。
瞭解公設比的規範內涵 掌握交易資訊,保障買屋權益
公設比是指建物中公共設施的面積比例,由於公共設施的使用與管理成本均由住戶分攤,因此公設比的計算結果直接影響到住戶的負擔。在現行的法規中,公設比並沒有統一明確的規範,但內政部近年來陸續修法、配套完善規範,以提升公設比的透明度並保障買屋民眾的權益。
首先,內政部配合修改《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,要求建商在銷售預售屋或成屋時,必須將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的面積分別列出,並以比例方式明確揭露公設比,讓民眾在購屋前就能清楚瞭解實際的公設比。
其次,內政部近期展開《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》的檢討修正作業,其中將針對公共設施的設計配置進行檢討,以使公共設施的項目與面積更合理,與實際居住需求相符,避免過度或不必要的公共設施配置,進而減少公共設施面積,也降低公設比。
此外,內政部也積極推動「新建住宅公共設施費用分攤辦法」草案,規範建商在取得建照前,應將公共設施費用全數繳納,以保障住戶的權益,避免過去發生建商因財務問題或是營運不善而無法完成公共設施,導致住戶必須承擔額外費用的情況。
透過以上這些規範與措施,內政部旨在提供民眾更完整的公設比資訊,提升公設比的透明度,讓民眾在購屋時能夠做出更明智的選擇,避免因公設比過高而造成額外負擔,同時也保障買屋民眾的權益。
解開公設比之謎:法規揭曉建案公共設施比例
公設比是購屋者在選購房屋時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,但部分建案卻存在公設比偏高的問題,讓買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付出過多的金額購買公共設施。為了保障購屋者的權益,政府部門也針對公設比做出相關法規規範,讓建商在銷售房屋時必須揭露相關資訊,讓買方能夠清楚瞭解房屋的公設比,做出權衡。
以下列出政府針對公設比所做出的相關法規:
此法規要求建商在銷售預售屋或成屋時,必須在契約中詳細揭露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的面積,讓買方知悉房屋的實際坪數與公設比。
此法規規定,新建公寓大廈的公共設施不得超過總樓地板面積的30%,並要求建商在辦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前,應取得公共設施的竣工驗收證明。
此法規中列出詳細的公共設施設計規範,作為建商在設計公共設施時的依據。其中包括公共設施的類型、面積計算方式、位置要求等內容。
這些法規的制定,旨在保障購屋者的權益,防止建商在銷售房屋時隱瞞或虛報公共設施的面積,讓買方能夠在充分知情的狀態下做出購屋決定。此外,政府部門也會定期檢視相關法規,並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,以確保法規符合當前的市場需求和居住需求。
公設比 誰規定的?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公設比規定知多少? 內政部修法保障買屋者權益
政府近年來不斷修法,期使公設比的規定更加完善,以保障買屋者的權益。例如在《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中,內政部已要求建商詳細揭露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面積,讓民眾知悉。此外,內政部也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共同研究訂定《透天住宅公共設施標準檢驗法》,以針對透天住宅的公共設施規範進行規範。同時,政府也持續加強對於建商的不當廣告行為進行查處,以確保建商在銷售房屋時,不得有虛偽不實或引人誤解的廣告內容,保障消費者的權益。
除了法規的規範外,內政部也積極推動公設比的公開透明。內政部已要求各縣市政府建立公設比資訊公開平台,讓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各建案的公設比資訊。此外,內政部也鼓勵建商主動揭露公設比資訊,以幫助消費者在購屋前做出更明智的選擇。在政府與建商的共同努力下,公設比的資訊透明度不斷提升,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,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公設比的內容,並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購屋選擇。
在內政部的一系列修法與政策推動下,公設比的規定更加完善,公設比的資訊也更加透明公開。這些措施有效保障了買屋者的權益,讓消費者在購屋前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公設比的內容,並做出更明智的購屋選擇。未來,內政部將持續與其他相關單位合作,進一步強化公設比的規範,以保障消費者在購屋交易中的權益。
公設比規定 | |
法規規定 | 《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 |
內容 | 建商須詳細揭露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面積。 |
不得有虛偽不實或引人誤解的廣告內容。 | |
法規規定 | 《透天住宅公共設施標準檢驗法》 |
內容 | 針對透天住宅的公共設施規範進行規範。 |
強化公設比的規範。 | |
政府政策 | 建立公設比資訊公開平台 |
內容 | 讓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各建案的公設比資訊。 |
政府政策 | 鼓勵建商主動揭露公設比資訊。 |
內容 | 幫助消費者在購屋前做出更明智的選擇。 |
建案公設比透明公開 內政部新法保障民眾知情權
公設比是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,也是影響房屋總價的重要因素。過去,由於缺乏明確的法規規範,建商往往會在公設比上動手腳,導致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,往往會被高公設比矇蔽,最終導致房屋總價虛高。有鑑於此,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《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修正條例,要求建商在銷售房屋時,必須詳細揭露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面積,讓消費者能夠清楚瞭解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,避免被高公設比矇蔽。
內政部此次修法,可說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重大進展,讓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,能夠更加清楚瞭解房屋的實際狀況,避免被建商誤導,做出錯誤的決策。此外,內政部也表示,將持續檢討相關法規,以期進一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。
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,除了要了解公設比之外,也應該注意其他相關的資訊,例如房屋的坪數、格局、採光、通風、周邊環境等,以確保自己能夠買到一間合適的房屋。
內政部修法後,建商必須在銷售房屋時,詳細揭露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面積,讓消費者能夠清楚瞭解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,避免被高公設比矇蔽。
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,除了要了解公設比之外,也應該注意其他相關的資訊,例如房屋的坪數、格局、採光、通風、周邊環境等,以確保自己能夠買到一間合適的房屋。
政府出手規範公設比 建商透明揭露保障買屋者
基於維護建案交易公平性與保障消費者權益,政府部門積極出手規範公設比,確保建案中公共設施比例的合理性。內政部修改《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,要求建商在買賣契約中明確載明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和停車位的面積,讓民眾在購屋前就能清楚瞭解建案的各項資訊。
透過明確的規範,政府確保建商在銷售建案時,必須將公共設施的比例和麪積詳細告知消費者,避免出現不合理的公設比問題。同時,內政部也積極檢討公共設施設計配置的項目及面積,以使之更合理並符合實際居住需求,保障買屋者的權益,讓購屋過程更加透明化。
政府出手規範公設比,並非要打壓建商或抑制房地產市場,而是旨在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交易環境,保障消費者在購屋時的知情權和選擇權。透過透明公開的規範,政府確保建商在銷售建案時,必須將公共設施的比例和麪積詳細告知消費者,避免出現不合理的公設比問題。
同時,內政部也積極檢討公共設施設計配置的項目及面積,以使之更合理並符合實際居住需求,保障買屋者的權益,讓購屋過程更加透明化。政府規範公設比,是為了維護市場交易秩序,保障消費者權益,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。
公設比 誰規定的?結論
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,公設比的概念日益複雜。政府為瞭解決這個問題,出台了一項新規定,以保障所有消費者在購買房屋時都能掌握最真實的資訊,使他們能夠做出最有利的購買決策。
本文探討了公設比的定義、政府的相關規範,以及內政部新修法如何讓消費者更清楚瞭解建案的公設比例。本文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瞭這個複雜的概念,使消費者更容易掌握其要點。
公設比的規定對消費者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訊息,它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最有利的購買決策。我們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讀者對公設比有更深入的瞭解,並在購買房屋時做出最正確的選擇。
公設比 誰規定的? 常見問題快速FAQ
1. 購買預售屋或成屋時,如何才能知道公設比是多少?
根據內政部規定,建商必須在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契約中,詳細揭露主建物、附屬建物、公共設施及停車位面積,以便購屋者清楚瞭解公設比和其他相關資訊。
2. 公設比過高會對購屋者產生哪些影響?
公設比過高可能會導致購屋者實際居住空間變小,居住品質下降,且因公共設施維護成本分攤至每位住戶,造成管理費和修繕費增加等問題。
3. 政府如何規範公設比?
內政部已修改《預售屋及成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》,並要求建商必須詳細揭露公共設施面積比例,以保障購屋者的權益。此外,內政部也正在討論檢討公共設施設計配置之項目及面積,以使之更合理並符合實際居住需求。